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道家修身养性经典
1、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 ——《老子·三十三章》
贪欲,是人成功的大戒。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自我克制自己的私欲,懂得满足,那你就是富有的人;如果能做到迎难而上,那就是有志向的人了。大家想必都记得唐僧是怎么给悟空三兄弟做示范的,悟空和沙僧也是这样做的,所以他们能够面对金钱不动心(书中是以他们的和尚身份做隐喻的),能够不为六欲所迷确实难能可贵,自然最后就注定成功喽。
2、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。 ——《老子·七十一章》
通过努力学习达到一定程度,却能够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,不自以为是,这就是做人的态度;如果不认真学习,却好为人师,不懂装懂,这是极其错误的做人态度。上面的话就是告诉我们学知识的过程是没有尽头的,要知道学无止境啊!《科学发展观》不就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吗?《西游记》里面唐僧和悟空互相学习《心经》的内容做了诠释,在朱紫国给国王治病抓药时,八戒、沙僧对于药性的分析就是反面例子,所以,我们一定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.
3 、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
——《老子·二十二章》
做人,如果能够在人或事面前不刻意地突出、表现自我,那才能心明、耳聪、眼亮;不自以为是,而以谦虚为本,才能够名气大显,使人敬服;不自夸,不炫耀,才能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;不谦虚过度,闭门造车、固步自封,才能够锐意进取,不断进步。大家想想,《西游记》中的悟空是不是通过历练心性而逐步达到这个要求的?否则,最后他也不会成佛。其实,生活中的道理就是这样的,以退为进,有时候也是好事。不见得一味猛攻才能成功。
4 、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 ——《老子·九章》
功成业就之后能够全身而退,这才是自然的大法则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清楚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“芳林新叶催陈叶”的道理,个中道理谁都知,悟透执行难上难啊。大家琢磨一下是不是这样呢?《西游记》中的须菩提祖师,就是悟空的授业恩师,那就是我们的榜样。我们想想,自从把悟空培养成功之后,须菩提祖师就再也没有出现过,但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有这个伟大的人物。这才叫高人啊!悟空学艺时相当于咱们三四岁左右,也是心性刚开始历练之初,以后肯定还要接受更多的磨练,如果经受不住考验,那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毁了。因为菩提祖师说过,“你这一去,定生不良,如果惹祸不要提我,否则我会让你万劫不得超生。”这话点明了菩提和悟空本是一人,只有自己能让自己成或败,就看你怎么修心了。
5、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 ——《老子·二十六章》
轻率决定就可能失去或者忘记做人的原则;急切狂躁就可能放弃肩头的责任。大家是否记得《西游记》中过通天河那段故事,唐僧由于心喜,就犯了上面的大忌,轻易许诺答应人家老鼋,结果呢?最后忘了,重过通天河时,后果我们都知道。咱们看这个取经团队的领导是不是这个事有失身份呢?由此可见,做人不可轻率,焦躁,重诺重信不可忘啊!
6 、俗人昭昭,我独若昏。 ——《老子·二十章》
社会上,一般人都急于表现的自己多么精明强干,但是我却愿意表现的淳朴老实。毕竟老实人不吃亏是大道理哦,何况,我又不是不精明。其实,这不过和下棋是一个道理,你走一步看一步,我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多,也说明做人哲学的深邃啊。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《西游记》里面的沙僧好像没什么作为,悟空和八戒一直在斗智,但是最后,沙僧的封号比八戒还高啊,我们可以看看原著,给八戒的是正果,而人家沙僧是大职正果哦。
7、 知常,容。容乃公,公乃全。 ——《老子·十六章》
认识了解了自然,就一定能够心胸开阔。胸怀宽广的人就一定能够公允公正而无私,无私心就能够以平常心,客观全面地看待对待事物。我们都喜欢看海,都喜欢亲近大自然,那就是人性最自然的心态。看到大海、森林、蓝天,我们清楚了人类自身的渺小,懂得了包容,理解了社会。我们不应该忘记悟空学艺的地方,“灵台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。”灵台是儒家对我们心的别称,不过方寸之大,斜月三星就是自然,从小就让孩子亲近自然吧,那样我们培养的孩子一定会心大,胆大,人更大!也会懂得做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完善自我。
8 、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 ——《老子·五十五章》
心胸宽大的人,品德高尚的人,使得人与之交往有如沐春风般的感觉,具有这样品格的人和人交往都能保持儿童纯真无邪的天性。现代社会,人们习惯把精于世故当作成熟,那么人与之交往就会很累,我们想想是吗?毋庸置疑。大家再想想,在教育子女问题上,我们家长为何不能保持童心一颗呢?和孩子做朋友又有什么不好呢?难道天天板着脸,训斥孩子,耍家长威风,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任你摆布?显然不会,还弄得自己没面子,让自己感觉很累,何苦呢?与其这样,不如放开心性,多和孩子沟通,自己做回孩子,多好啊。其实大家可以仔细琢磨,人这一生,家长和孩子之间,老幼之时是转换的,小时候你照顾他,训斥他,等你老了,是不是他要照顾你,有时烦了也会训斥你呢?所以,我们从小到老还是做朋友吧,那样效果比现在好。
9 、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。
——《庄子·养生主》
符合自然的规律,顺应人体的生理发展规律,不劳神伤身就可以保养好身体,以人的天性为本(孝道、童真)就可以赡养好老人、教育好子女,一切顺应自然,就可以得长寿哦。大家又要琢磨《西游记》了,从中医五行论来看,他们五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,就是一个人,咱们想想,一开始,多数有难时,都是八戒、沙僧和白龙马给沙僧陪绑,只有悟空解救,为什么?原因有二,一是孩子小时多数病因都源自于肺(悟空);二是孩子的心(唐僧)弱时,必须有肝(八戒)解毒,脾(沙僧)养体,肾(白龙马)强身。是不是如此呢?小时候把孩子的肺养好,其他问题就不大,这就是告诉我们在不同阶段应该注意保养孩子哪个器官的。再看越往后,基本就不用八戒、沙僧陪着了吧,因为身体挺壮了,主要是历练心了,所以过了通天河基本就只有唐僧被抓了。多数情况的难都是他们五众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。
10 、使日夜无郤,而与物为春,是接而生时与心者也。
——《庄子·德充符》
使个人内心日夜不息地与自然的变化融合。逐步实现身心合一,天人合一,做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,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希望大家参阅《西游记》的第一篇,其中有这样几句话,“内观不识因无相,外合明知作有形。历代人人皆属此,称王称圣任纵横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大家都听说过‘相由心生’这几个字,那你想想,孩子出生后,没有学习呢,只有简单的生理表现,你看他能想到他的内心?肯定不能,但是你能看到他的外貌和体征,因为孩子就在你面前啊,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孩子出生到以后的发展规律,一定是先保证身体好,再由家长、老师引导好,把心修好,说白了就是做人要好,也就是身心合一,前提保障了,以后入社会,再高的层次就是天人合一,那就看我们怎么培养了。我们都在学习《科学发展观》,构件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这句话不是一样的道理吗
11、 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。
—— 《老子·五十四章》
如果我们能够自觉地加强个人身心修养,那么我们的为人品德个性就能始终如一;我们再能够把这种品德融入家庭环境中,那么我们的道德品质就会有更深厚的土壤,就能奠定更扎实的基础。要知道家庭是培养人的品德的基础环境啊。我们人人皆知“言教不如身教”的道理,所以自己的孩子能否做人成功,完全取决于我们家长的抉择。《西游记》里面,为父母象征的唐僧一直在做行动的表率,从对理想的执着上;接人待物的细节上;见君见师的礼节上等等方面都是言行如一的。为什么悟空随着取经的深入,在以后的表现上时刻记得师傅的教导?这就是行动的力量。
12、行事之情而忘其身,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
——《庄子·人间世》
做事的时候,能够达到专心致志以至于忘我的地步,就是说此时此刻无暇顾及个人得失,用心的程度以至于连人生的美好或者死亡的恐惧都忘却了。这说明什么问题,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专心,把身心的能量充分调动起来,才能发挥本身最大的实力。我们可以看看悟空在取经路上的表现,取经专心的可以说最有毅力的应该是悟空啊。每次遇难都是他冲在前头,每次有问题都是他在想办法。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这种做人做事的做学问的态度。
13、圣人怀之,众人辩之以相示也。
——《庄子·齐物论》
头脑聪明,有大智慧的人把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装在心里,默默查之,但是普通的人呢?粗知皮毛就会急于表现自我,唯恐别人不知道。典型的显摆,如果是孩子,我们肯定要鼓励孩子勇于表现,但是对于成人就需要考虑一下,因为要体现责任问题。中国有句老话“一瓶子不满,半瓶子咣当”,我们一定自己不能,更不能让孩子这样哦!《西游记》里面八戒有时候就有这个毛病,悟空开始也是爱显摆,所以一定要引以为戒!
(来源:家庭顾问课题组/作者:学习DNA创始人温锐学者)
责任编辑:黄埔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