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“家文化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,有着几千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,总是以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。
家庭——社会和谐基石
“家”既是社会的细胞,又是社会的基石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:“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。”
注重家庭。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。几千年来,无数古圣先贤秉持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”的人生追求正己育人。
家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家,也是国的家,有国才有家。小家连着大家、连着国家。家和万事兴,国安享太平,只有家家户户和顺安康,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。同时,只有国泰才能民安。只有把“家”与“国”紧密连起来,自觉担当起家庭和社会责任,才能将“家国情怀”汇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。
注重家教。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子女。家不但是健康身躯的成长地,更是个人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地。子女耳濡目染地受着父母或家族环境的影响。教育子女是家长应尽的社会责任,学校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,父母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,迈好人生的第一步,极其重要。
《周易》有云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“善”即好的德行。德者,才之帅也。道德品质教育是家教的重中之重,通过家庭教育传导正能量,引导子女形成优良品质,是最宝贵的“财富”传承。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家教案例,如我们熟知的“孟母三迁”、“岳母刺字”、“画荻教子”等典故。
注重家风。人创造环境,同样环境也创造人。环境潜移默化,便可蔚然成“风”。所谓家风,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,也称门风,是一家人或家族安身立命做人的行为准则。
家风是民风形成的基础。“桐城六尺巷,和谐名城扬”,康熙朝礼部尚书张英家“亲邻礼让”家风,使得安徽桐城“六尺巷”的故事传为美谈,流传深远。
家风是个人成长尤为重要的环境,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空的传承价值,家风好方能家道兴盛,和顺美满。家风是优良“不动产”,由千万个家庭汇集而成的精神财富,一代代传承,成为支撑起家族和民族发展的软实力。
家训——优秀传统文化
习近平总书记说,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。崇德修身不是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恰恰是一脉相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,自古以来是中国人的传家宝,家训经典汗牛充栋,如《颜氏家训》、《朱子家训》、《钱氏家训》、《诫子书》等无不闪烁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光芒,被广为传颂。
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《颜氏家训》,有“家训之祖”美誉,家训思想光彩照人1500年。《朱子家训》全文仅524字,明末清初学者朱用纯精辟地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。其中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;既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点;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……”等内容字字珠玑,家喻户晓。《钱氏家训》一句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必谋之”流传千古。钱氏家族人才辈出,我们所熟知的钱学森、钱三强、钱伟长、钱钟书、钱穆、钱其琛等都来自这个大家族。
齐家——敬业修身之要
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途经昌邑,县令王密欲送黄金百两,杨震严词拒绝,王密说:“吾夜深密至,无人知也。”杨震斥之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何为不知?”王密羞愧而退。杨氏后裔为尊崇怀念这位清廉的先祖,始立堂号“四知堂”,以勉后人。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党员干部的家风,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,而且关系党风政风,要求党员干部要向杨善洲、焦裕禄、谷文昌等同志学习,树立良好的家风,做家风的楷模。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,修身齐家到位方能更好建功立业。新修订的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明确规定,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,将会受到严肃的党纪处理。党纪严于国法,表明党对家风建设的高度重视。
建设并传承好家风,考验的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修身、齐家的思想觉悟和自律能力。例如毛主席的三条家风原则,“恋亲不为亲徇私,念旧不为旧谋利,济亲不为亲撑腰”;周总理曾定下“十条家规”要求亲属;朱德的传家之言是“立德树人,勤俭持家”;陈云家规“三不准”,夫人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,从不搭乘陈云的汽车。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、勤劳、为民的家风,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家庭是身体的归宿、心灵的港湾、精神的“培养基”;家教是一种责任、一种担当、一种传承;家风是一种积淀、一种情怀、一种信仰。继承和弘扬优良家文化,是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”的具体实践,也是“文化自信”最好的实践。
(来源:家庭顾问课题组/作者:水手)
责任编辑:黄埔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