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粘的住的学习——学习过程中为什么要复习
“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母亲。”能有这样的侧重, 是需要一些勇气的,因为在美国布鲁姆的学习分类论(Bloom’s Taxonomy)影响很大。再此分类中,记忆通常被视作“低端技能” —— 这也往往是西方学者看不起东方式“死记硬背”学习方法的一个原因。但万丈高楼平地起,回避低端技能去建造高端技能也是靠不住的。学习过程需低端和高端思维技能之间的关联,而不是将其割裂。记忆既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,也是人类生存进化的重要基础。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记忆很好,但是,相比于人类其他类型的记忆,神经记忆有时是很不靠谱的。比如,DNA遗传记忆是最稳固和最强大的记忆,免疫记忆同样要比神经记忆更靠谱。 细数起来,记忆的不靠谱有7个方面,也可以称为记忆的7大故障或缺陷,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夏克特把这7种缺陷分为:健忘、分心、空白、错认、暗示、偏颇和纠缠。而这些记忆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,并给每个人带来或大或小的,甚至是严重的后果。 一些干扰因素更是让其扭曲。 森(Donald M. Thompson)险些成为这种扭曲记忆的受害人。有一次悉尼一个女人在家里被人强奸,后去警局描述犯罪嫌疑人,警方根据她的描述,后来抓住了唐纳德·汤普森。幸亏案发时唐纳德·汤普森正在一电视台做直播,有完美的“不在场证据”。可是这女子为什么会指认唐纳德·汤普森呢?因为案发前她正在看唐纳德·汤普森的节目,因为后来发生的创伤事件,在记忆当中将汤普森误作了强奸犯。
像这些大案,往往能进入我们的视线,可是记忆的扭曲和自圆其说,对我们平日的生活也颇多影响。包括我所关注的学习领域。 这里面其中一些原因:
· 认知幻觉(Perceptual illusion):亦即我们的观察“看走眼”,这可能是我们注意力分散,也可能是受过去经历的影响,这让我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到事实的情况;
· 记忆扭曲(Distortions of memory):出于情感创伤,他人的说辞,我们对于事件的记忆发生变化,甚至黑白颠倒;
· 想像膨胀(Imagination inflation):起初自己纯粹想像的情况,因缺少质疑,后来被我们接受为真实的情况;
· 渴求说法(Hunger for narrative): 指我们对自己不能了解的情况,力求找到一个合理解释,以终结我们的猜测;
· 趋同结论(Congenial conclusions):接受和自己的解释比较吻合的结论,对于不符合此模式的新问题,我们会选择性忽略;
· 忽略模糊(Resolve ambiguity): 在观察和记忆的事件中强加顺序,排列组合成我们能理解的模式;
· 接受暗示(Accept suggestions):接受他人一些说法的误导,误以为这和自己所应对的情况有关;
· 遭遇干扰(Interference):在原始事件和结论之间,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信息(哪怕无关),结果我们会在新的信息件和结论之间建立关联。
这些记忆和观察的错觉,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判断。
在学习上,这种错觉和扭曲,体现在我们“流利的幻觉”(Fluency illusion)上,比如我们可能看了某材料很多遍,觉得看熟了,甚至倒背如流。但是这种熟悉,未必可以换算为深入的了解。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会有一些“白痴天才”的缘故。他们可以熟悉一种材料,但这种熟悉来自于行为主义所说的那种刺激-反应而已。一些学习内容,我们误以为我们记得了,我们熟悉了,可是其中可能谬误丛生,扭曲变形,我们根本没有学进去。就好比我们对于一个罪犯,自以为形成了一定认识,能够指认,其实只不过是大脑给我们的幻觉而已。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在全世界范围内,关于教育的讨论,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从报纸杂志或电视、网络上看到。但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具体方法的讨论,则少得多。 曾经有个小男孩甲对乙说:“我教我们家小狗吹口哨了。”男孩乙说:“我怎么没听过它吹?”男孩甲说:“我说我教了,我没说它学会了啊。”教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, 教育者为之苦恼,学习者也感到头痛 。
因此前不久, “学习基因教室”在做学习DNA训练过程中总结了很多认知科学中被实践证明为有效的结论,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,也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组织教学。比如:
“回顾复习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学习方法。当然,复习(回顾)不等于重复!
一些学生为了熟悉书中的内容,不断重复阅读。书中认为,划线、重读这些学习方法使用非常广泛,但是效果也最差。而利用自测或者小测验来“回顾”,则非常容易巩固学习效果,让学习内容“粘”到长期记忆当中。
可是为什么人们会重复阅读呢?重复阅读会造成一种假象,让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知道,但是我们实际上并未掌握。“学习基因教室”区分了“知道的幻觉”(illusions of knowing)和实际上的理解。 很多人学习一样东西,会像鬼打墙一样在同样的地方原地转圈。其原因之一,是一些学习者没有把概念或者技能真正掌握,而因先前的接触(比如看过,背过),而误以为知道,思维不知不觉封闭起来,大脑无法再去吸收,下回遇到还不懂,还得从头再来。我们如何系统地打破各种记忆的幻觉、想像的扭曲,和直觉的误导。其终极目的,是把可靠的、基于事实和分析的知识,托付给我们长期的记忆 —— 亦即我们最为重要的学习。
和我们的死记硬背说法不同的是,“学习基因教室”从研究中发现,同类题目集中练习,效果不如不同题目的混合练习。前者对于短期记忆有效,但是无法进入长期记忆。前者也使得学习过程十分枯燥,比如英语学习中对同样的习题反复操练。而今新发明的一些电脑或者移动应用程序,就是采用这种“插花练习”的方法,去增强学习效果。学生不会一下子把动词不定式学完,才进入到下一步学习。 事实上学习的“循序渐进”是一个浪花般后浪推前浪的重叠前进过程,不是不同知识排队接受学习的过程。不同内容的迂回与迭进,也使得学习多了一些多样性和趣味性。
在学习的难度、学习者风格、思维韧性训练等诸多方面,“学习基因教室”对当前所有的一些认知科学研究有比较全面的总结。很多人在过去的学习当中,由于方法不当,都走过了多少弯路。“温式学习DNA”的创始人温老师说:“没有人会去反对学习,关键还是大部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得法的。”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毅力,视作学习的动力。问题是大脑有大脑的规律,你野心再大,也不会转化为学习能力。强化学习的能力,只能去重新知我们大脑的好恶。我们得把大脑当成一个宠物一样去养,去认识到它的脾气和特性,知道它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,这样我们才有成为“学霸”之可能。
“学习基因教室” 在对受训的学生做学习DNA训练的过程中 ,把更多回顾复习的技能:如何复习?复习中具体做什么?复习不等于重复!什么时间做复习?如何监控复习?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的复习学习DNA做出了有针对性、简单易操作,有效的训练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成为粘的住的学习。
(来源:家庭顾问课题组/作者:温锐)
责任编辑:黄埔
华鱼:2022-9-14 15:33:50 @回复 |
我的家在东北:2022-9-14 15:39:52 @回复 |
果果:2022-9-14 20:45:28 @回复 |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