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程式,决定我们如何整理、指向和分类经验。教育过程比特定思考策略更来得抽象,并定义我们对特定议题的一般策略,是关于思考的思考,而不是思考程序的细节。我们意识聚焦方式、行为习惯和思维方法均是由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行为控制。
1. 关于信息组块
有些人倾向于细节——小组块,有些人倾向于全局——大组块。
‘大组块’孩子喜欢先看到整体性或概括性信息,犹如“广角镜”。家长应该给这部分孩子概括性信息,“这星期我们学画画”,“下面我们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”…。
‘小组块’孩子比较习惯细节信息,对于大而统的信息比较反感,犹如“显微镜”。家长应该给这部分孩子足够具体信息,“今天我们先完成写字…”.
2. 关于动机(发展执行状态otivational direction)
有些人追求成就(幸福、奖励),有些人逃避失败(痛苦、惩罚)
追求成就的孩子,喜欢考试题目的挑战性,对于这样的孩子以激励为主,以展示美好前景为导向。
逃避失败的孩子,小心谨慎,害怕丢分,害怕难题,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花心思解释学习的内容没有太多困难,考试很容易通过。对于这样的孩子,以提醒灾难结局为导向。
3. 关于执行(Options or procedures)
有些人关注执行的方法,精于设计;有些人关注执行的流程,擅长操作。
关注选择的孩子,比较喜欢设计方案。这种孩子倾向于拖沓。对于这样的孩子,家长应该经常询问孩子的想法和提供一些挑战性问题。
关注操作的孩子,比较喜欢按计划执行。这种孩子面对突发事件往往手足无措,应变能力较差。对于这样的孩子,家长应该布置计划。
4. 关于评估(Frame of reference)
有些人认定自我评估,内心自有评价标准;有些人关注他人的评估,评价标准来自外界。
‘外界评估’孩子必须经常从老师、同学、家长或测验获得自己学习反馈信息,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有意识提供评价和测验,“我满意你的进步…”。‘自我评估’孩子,不喜欢被评论,尤其是反面意见。“我非常想知道你自己的想法…”。“你觉得……”。
5. 关于活力(Activity level)
有些人积极主动,习惯主导行动。有些人相对被动,习惯等待指令。
积极的孩子求新求异,非常关注结果。他们不喜欢无结果的讨论,他们一旦感觉会了就不再乐意继续学。家长应该经常给主动孩子提供挑战性机会。被动的孩子喜欢做沉思状,习惯谋定而后动(甚至延误行动)。万事均需被触动(命令或指示)——救火队员。家长应该经常给被动孩子叮嘱学习任务。
6. 关于比较(Relationship sort)
有些人倾向于搜索匹配关系,善于求同;有些人倾向搜索不匹配关系,习惯求异。
对于‘求同’的孩子,家长应该强调类比,强调统一性。
“这个内容跟…很像”“这个方法可以用于所有问题”“你答对了80%”。
对于‘求异’的孩子,家长应该强调特殊性,强调差异。
“这个内容很不同…”“这是个非常特别的方法”“你错了20%”。
7. 关于信服(Convincer pattern)
信服的渠道不同:有些人眼见为实、有些人喜欢报告、有些人喜欢亲身体验。
信服的模式不同:有些人需要很多实例、有些人只需要一两个实例;有些人需要时间, 有些人每天都需要被说服。
指导建议:
家长面对不同的孩子应该采取与之教育方式相对应的激励方式、训导方式、管理方式等等。家长如果能明确孩子的教育方式,那么沟通的效率一定会大幅改善。
(来源:家庭顾问课题组/作者:水手)
责任编辑:黄埔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